为无人机插上“法治翅膀”

来源: 网页作者: admin发布时间: 2023-02-02阅读量:
摘要:近日,游客在公园用板凳将低飞无人机拍在地上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称,公园是人流密集场所,无人机低飞易伤到人,拍摄还可能侵犯他人隐私。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无人机在使用


近日,“游客在公园用板凳将低飞无人机拍在地上”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称,公园是人流密集场所,无人机低飞易伤到人,拍摄还可能侵犯他人隐私。除伤人外,无人机在使用中还可能产生扰民、在禁飞区“黑飞”等问题。

 

图片

时下,无人机的价格越来越亲民,购买时除了实名登记,几乎没有其他附加条件,而公众使用无人机航拍、游戏、娱乐等需求则不断上涨,这些都催生了无人机消费热。据民航局统计,目前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约有83万架,年飞行时间已达千万小时量级,其中民用无人机占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无人机“乱飞”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比如,无人机“乱飞”,可能伴随偷窥、偷拍等行为,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个人信息权等,可能对民众人身财产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可能扰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秩序,妨碍民用、军事航空器的正常飞行,导致泄密事件发生……

现有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等法律规范,主要调整民用经营性无人机,对民用非经营性无人机,除部分地方出台了一些管理规定外,在全国层面的法律规制和监管上还存在空白。

法治社会,无人机不能在法治“真空”地带飞行。依法管理和规范无人机的飞行,是无人机市场健康发展的需求,也是保障诸多人员权益乃至公共安全的需要。立法、监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充分征集各方意见、归纳地方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针对民用“自娱自乐型”无人机的管理规范,提升无人机的准飞门槛,列出无人机飞行操作负面清单,明确禁飞限飞的情形和范围,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和法律责任。实际上,目前有些地方对禁飞限飞区域、时间等是有规定的,只是一些玩家自身不守规矩,而监管的乏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任性飞行的情况。

以完善的法律规范给无人机设置“法治导航”,让监管部门、商家和玩家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有助于提升无人机飞行的规范性、安全性,保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期待有关部门加快相关工作的进程,早日为无人机插上“法治翅膀”。

 

 

分享到:0

最新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