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往往面临着大面积通讯中断,电力中断、道路中断的情况,普通的应急通信手段无法快速恢复通信,对灾区群众救灾行动带来严重影响。
“如何在‘三断’场景的情况下加快恢复通信,也成为各地政府及业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近日,通过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应急通信测试演练已证实,其搭载‘空中基站’后已具备了应急通信保障的实战要求。”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网联无人机技术总监刘长杰告诉记者。
加快恢复巨灾应急通信保障迫在眉睫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震中区域的对外通信全部中断,直到147个小时后,7个重灾县对外移动通信才逐渐恢复。今年3月份,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瓦科组山顶突发山火,将位于项脚乡往县城方向6公里处光缆烧毁,造成项脚乡1台OLT和2个基站中断,通信信号一度中断。“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而在灾难面前,灾民哪怕只能用手机发出一条简单的求救信息,这对于及时抢救灾情、挽救生命都是至关重要的。近些年来,加快恢复灾区通信保障问题成为各地政府及业界一直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刘长杰说。
为加快恢复在突发状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近两年,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一直在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中探索。6月17日,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联合航空工业成都所、中航(成都)无人机公司等,在西北开展了跨省跨区域空天地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应急通信测试演练。
“此次演练由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搭载中国移动无线通讯基站,通过中国移动应急通信覆盖模型算法,采用4G/5G通信创新技术,通过卫星传输,可提供全天候的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刘长杰告诉记者,本次测试演练的固定翼无人机可完全摆脱地面供电、通信回传的束缚,快速打通指挥中心与指定区域之间的通信,减少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无人机助力应急通信保障实现新突破
“本次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应急通信测试演练,在应急通信保障方面,实现了三个突破。”刘长杰说,通信信号覆盖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不仅打破了2019年12月自贡试飞测试空中基站对地覆盖最大面积38平方公里的记录,还可保持长达35小时的连续且稳定的移动信号覆盖。
在飞行高度上面,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在测试地上空海拔5200米,对地高度3500米的指定区域持续盘旋,“3500米的飞行高度,飞机已经到达了平流层,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雨等自然天气对卫星通信的影响,确保通信网络更快地恢复。”刘长杰介绍说,固定翼无人机在保证通信性能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可实现语音通话、视频及图片处理。”刘长杰说,这种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搭载4G/5G基站,并加载卫星通讯的这种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方案,相当于打通了通信保障的完整数据链,目前,已经具备了实战的能力。
“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飞行距离远,飞行成本低等优势,可大幅度提升抢险救灾的应急响应效率和覆盖范围,为抢险救灾通讯指挥提供强有力的应急通讯支撑。未来将在突发灾区中加快恢复通信保障发挥重要作用。”刘长杰说。
加快运用推广 实现多方协同合作是关键
经过测试演练已经证实, 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已经具备了加快恢复通信保障的实战能力,这项成果又该如何推广应用,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刘长杰说,目前,灾难应急救援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地面通信车、汽车便携式卫星站等,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方案与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这些方案进行融合,形成合力,协同运作,这是解决应急通信保障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何一个单一的手段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把所有的应急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协同合作,才能在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最大作用。”刘长杰介绍说,现有的应急管理手段大多数都是割裂的,彼此之前没有联系,比如在发生火灾时,救火、恢复道路、恢复通信保障等各方面都是单独“作战”,并没有形成合力。
“目前,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够通过固定翼无人机搭载空中基站这种空天地一体化的方式,将地面上的所有救援手段有机地联合在一起,通过空中基站,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整体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刘长杰说。

